农历七月十五佛欢喜日,灵隐寺将会举行盂兰盆法会。现在汉传佛教寺院举行的盂兰盆法会,是依《盂兰盆经》而举办的。
《盂兰盆经》主要讲述的是,佛陀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因为不忍看到自己的母亲堕饿鬼道受苦,于是向佛请教救母的方法。佛陀令他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诸佛及十方僧,以此超拔他的母亲脱离苦难。
七月十五即将来临,我们一起学习《盂兰盆经》,先从三个方面入手:1.世出世间,以孝为先;2.知因识果,莫造过愆;3.僧宝功德,无量无边。
一、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
《盂兰盆经》以目犍连尊者救母为缘起,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所尊崇的孝道,所以是一部典型的“以孝亲为宗”的经典。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儒释道三家的教义中都有体现。古人说:“百善孝为先。”什么是孝呢?《说文解字》中讲:“善事父母者。”可见,为人子女善事奉养父母,就称为孝。
儒家的《孝经》中讲:“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意思是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一样,是天经地义的,是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行。
在道家的老子看来,孝慈之心更是人的自然本性,甚至说根本不需教导、本来就应该有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人,自然就应具备孝慈之心。
世间自古流传着二十四孝的故事,就是为了赞叹孝道、弘扬孝道,让人们都能见贤思齐。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则“孝感动天”,就是讲的中国古代尧舜禹中舜行孝道的故事。
舜行孝道的故事
原文: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诗赞: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译文:
五帝之一的舜帝(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是瞽瞍老汉的儿子(瞽瞍,盲人也)。天生就懂得大孝。他父亲脾气古怪,继母性情变化无常,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字叫象,非常不懂事(他们多次设诡计陷害舜,但舜毫无嫉恨,总是以德报怨)。舜每天去历山耕田种地,干活时有大象跑来替他拉犁,小鸟飞来为他播种,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才会有这样的景象啊。尧帝听说舜的事迹后,让自己的九个儿子拜舜为师(在舜手下做事、学习),把自己的两个心爱的女儿同时嫁给舜为妻子,最后把天下禅让给了舜。
在佛法当中,佛陀为了启悟未来的众生,亲自为我们示现行于孝道。
佛成道后,回本国度化他的父亲净饭王。净饭王往生后,佛陀还特别示现躬身担于父王之棺。当时因为有释梵诸天皆来赴丧,他们请求代佛担棺,佛陀才手执香炉在前引路。
佛陀的母亲在佛出生第七天就往生到忉利天了。为了报答母恩,佛陀特别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我们常诵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佛陀在忉利天为母说法时的一部经。
为什么佛陀贵为三界之尊也要行于孝道呢?就是因为父母对我们的恩实在太大了!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的智慧都是以孝为先,至尊的佛陀亲自为我们躬身实践孝亲之行。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父有慈恩,母有悲恩……长养之恩弥于普天,怜愍之德广大无比。世间所高莫过山岳,悲母之恩逾于须弥;世间之重,大地为先,悲母之恩,亦过于彼。”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如何报答父母恩?
父母的恩德这么重,我们怎样才能报答呢?
《佛说孝子经》讲道:“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尽孝养,犹为不孝。能令二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是报重恩。”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若能够引导父母相信佛法僧三宝,受持五戒,断恶修善,帮助他们究竟成佛,即使早上引导,当天晚上他们就命终了,也算是报答了父母的重恩。
概括来说,佛法中讲“孝”有三种:
小孝
甘脂奉养。在父母身边奉侍,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尽的是小孝;
中孝
光宗耀祖。能在学业、事业上有大成就,为父母扬名,可称为中孝;
大孝
父母在世能劝其信奉三宝,若已故能超拔其神识往生安乐之处,才算是大孝。
莲池大师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意思是,能度脱父母离开惑业苦三障的尘垢,为人之子的孝道才能得以成就。这样看来,世间的二十四孝,都还只是小孝、中孝。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还有《盂兰盆经》中讲到的目犍连尊者,才是真正大孝的典范。
想想今生的父母对自己有如此的大恩,过去生的父母难道不也是这样吗?纵观过去、未来,在无始的生死长河中,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哪一个人不是我们报恩的对象呢?所以,《梵网菩萨戒》才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由此可见,佛门所讲的“孝”,比儒家和道家的孝更深更广。佛在《盂兰盆经》中告诉我们,要为现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奉做盂兰盆,供佛及僧。七世父母,其实也就包括了累世的父母。通过我们现前的斋僧,让他们同获法益,离苦得乐,这也正是佛说这部《盂兰盆经》的本怀和大乘力用。
二、知因识果 莫造过愆
《盂兰盆经》里面说,目犍连尊者的母亲堕落受苦很可怜。大家有没有想过她为什么会堕落饿鬼中,受这样的果报呢?
目犍连尊者母亲堕落饿鬼的原因
在定光佛的时候,目犍连名叫罗卜,母亲的名字叫青提。罗卜有一次外出前嘱咐他的母亲说:“如果明天有客人来,您一定要准备饭菜招待他们。”
他的母亲答应了。罗卜外出后客人来了,可他的母亲却未遵守诺言。罗卜回来后,她却假装摆出刚设过宴席的样子。
罗卜问母亲:“昨天客人来,您有没有用饭菜招待他们呢?”
母亲说:“难道你没有看到桌子上摆的那些东西吗?”言下之意,她已经款待过客人了。就因为这个原因,罗卜的母亲在五百生中一直受着饿鬼的苦报。
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总是等到苦报现前的时候才知道害怕,而不知道在因地上努力修善。
《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如果不学佛,即使天天在造作恶业,也会因为无知而浑然不觉,自以为是。学了佛才会反省到,自己过去做了多少错事!
如何避免造作恶业?
我们怎样才能避免造作恶业呢?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正是断恶修善的良方,同时可以实现三种布施。
持不偷盗戒,并能为需要的众生提供衣食财物的帮助,即是对众生做财布施;持不杀生戒,能给予众生无畏布施,保护众生;宣说五戒的功德,劝化众生断恶修善,即是法布施。
要知道,无论修人乘、天乘,还是修声闻乘、菩萨乘,都要以三皈五戒为基础。然而,同样是受持三皈五戒,每个人发心不同,将来感得的果报也不一样。如果发心当菩萨,受持三皈五戒,便是修的成佛资粮;如果发心小,只想来世做人,那三皈五戒就是做人的保障。可见,发心很重要。
我们懂得了发心的重要,又知道了因果的可畏,就要善护自己的身口意,并且从离我们最近的佛陀——父母身边做起。
《华严经·净行品》中云:“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这是在家行孝愿。身为佛子,首先要做到孝顺承事父母,并愿一切众生都能孝顺承事父母。这样做,便是在善事于佛。因此,一旦在父母跟前,有意无意说错话、做错事、或是想错了,都要及时忏悔。
我们要认真思维因果的道理,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自利利他!根据《盂兰盆经》,从现生父母推及到七世父母,乃至无始以来的父母,再到一切众生,都要用慈心对待。布施、爱语,切莫悭贪、吝财吝法。
三、僧宝功德 无量无边
经中佛对目犍连尊者说:“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
佛法中有愿必满,目犍连尊者借助于因地供养辟支佛的福德力以及自己的善愿力,今生得以遇佛出家,并在佛陀的众弟子中成为神通第一的大阿罗汉。
目连尊者为何神通广大?
目犍连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因此大家常常称尊者为"大目犍连”。其实,尊者的神通之所以如此广大,和他宿世的愿力是分不开的。
目犍连尊者在过去生中,曾是一位以捕鱼为业的渔夫,常在海边捕捉鱼虾来卖,日日如此。有一天,他觉得今生应该为来生做些功德,由于这一念的善心,便决定改业为生。
没有多久,他在城中见到一位辟支佛,进止安然,威仪庠序,令他肃然起敬。于是他把这位辟支佛请到家中供养。这位辟支佛虽然外有威仪,但遗憾的是不善于说法,唯用神通化世。因此在受供以后,便跃身升入空中显大神通。渔夫见后生大欢喜,发愿来生也要像这位辟支佛一样,具大神通。
然而,即使他神通广大,也救不了自己的母亲。这也说明他母亲的罪业是非常深重的。这么重的罪业,谁能救得了呢?佛告诉目犍连尊者:“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可见,十方众僧的威神之力远比目犍连的神力大!
一般说到“众僧”,是指四人或四人以上的出家人。《赞僧功德经》中讲:
善心僧中施掬水,获福多于大海量。
微尘尚可有算期,僧中施宝无有尽。
这首偈告诉我们,因为对境殊胜,所以平等心供僧的福报也不可思议。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道宣律祖持戒非常严谨,甚至感得天人送供。有一天,宣祖问天神说:“在人间做何等善事,功德最大呢?”
天神恭敬地回答:“斋僧的功德最大!”
为什么供僧的功德会这么大呢?因为僧宝是众生的良佑福田,有戒在身,清净持戒的功德不可思议。
近代的禅门宗匠虚云老和尚也说过:“佛、法二宝,要赖僧宝扶持。如果没有僧宝,佛法二宝将无人流布,众生的善根也将无处培植,因此斋僧的功德最大。”
可见,在佛法僧三宝当中,僧宝不可缺少。因此《吉祥经》中讲:“得见众沙门,是为最吉祥。”
农历七月十五即将来临,我们一起诵读《盂兰盆经》,供佛斋僧。
持戒修行利父母,知因识果种善根,
知恩报恩不错过,供佛斋僧殊胜行。